為啥一線城市便利店的營收并未像房價一樣和二三線城市拉開較大的差距?
甚至北京的某些便利店日均營業額還沒有一些南方的二線城市高?
首先,三個半生意,不是我發明的,是業界流傳的,我個人比較贊同,所以北方的親們誤噴我哦~
什么是“三個半”生意?
這種說法認為,北方普遍只做“三個半”的生意,即半年、半天、半條路的生意。
北方冬季天氣寒冷,夜生活沒有南方那么豐富,早睡的人多,加上馬上又太寬,使得便利店的選址和經營比較難。
引用一組數據,連鎖便利店北京、天津、上海與全國門店量比較圖,上海在多年前便利店門店量早已飽和,而北京、天津門店數量較少 / 作者依據《中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連鎖統計年鑒·業態分各地區連鎖零售企業基本情況 》2011年-2017年數據繪制
我們以北京為例。
截至2004年底,同為千萬人口級城市的上海,已擁有便利店5480家,而北京僅為414家;北京的萬人平均便利店門店數0.4遠不及上海4.3,甚至也不及大連、廣州和寧波。
到了2008年,北京便利店門店數量并沒有因為奧運會的舉辦而井噴。那年,北京便利店門店數量僅僅增至910個,落后于國內南方城市,更落后于高緯度的韓國首爾,首爾在2007年的便利店數量將近有3000個。為什么進入北京較早的711,擴店規模這么慢?因為的的確確位置太難找了,搞不好就是白玩,經營壓力是很大的。
而另外一組數據,則說明了便利店的主力消費人群(年輕人)的活躍程度,如下圖所示,可以看見,2017年和2018年的數據的TOP20中,基本上被南方城市所占據。
而一些不起眼的小城市,城市經濟實力實際上并不高、工業水平不高的小城市,比如貴陽、金華、玉溪、南昌這樣的城市,實際上便利店經營卻比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土壤要好,原因是本身地域限制帶來的弊端,反而為便利店行業帶來了福利。除城市主干道之外,可以經營兩邊街道生意的位置較多,城市規模較小,城市面積也比超大城市小很多,但小城市人口密度并不低,加上南方人晚睡的生活習慣,花上不多的通勤時間,就可以和朋友臨時約一頓夜宵,喝一頓夜啤酒,這些習慣都是對便利店經營有利,而且更適宜開24小時。
還有一點,就是小城市其實吸煙人數比例是比一線大城市高的,一線超大城市,控煙力度大,認識到吸煙危害的接受度高,小城市反而吸煙比例的人多,所以開便利店的也知道,特別是南方小城市,雖然煙的利潤低,但是不賣煙你的便利店是活不下去的,每天營業額半壁江山是煙的銷售,煙的銷售同時又可以帶來周邊商品的銷售。
版權所有 :深圳市家樂通商貿有限公司
粵ICP備12021856號-3